即使在造出了众多新字后,这还仅仅只能算是第一步!
因为数千个新文的详细注释,才是最庞巨的工程!
造字这等工程,不仅需要娴熟夯实到极致的文学功底,还需要博览群书,甚至还需要穷究人力的想象力!
所以饶是以李斯之才,再加上数十位大秦的大贤博士,弄了小半年,都仅仅只是起了个头,整个工程的进程连十分之一都远远没有达到。
而赢野今日召李斯来的原因嘛,其实也很简单。
自然是要给李斯好好指点下‘迷津’,让其造字的进度加快,否则现在大秦一统都几年了,文字迟迟没能统一,这对于大秦人心的大一统,可不见得是好事。
至于总纲编撰之事嘛,不过是次要而已。
“殿下,这是臣这些日子带人整理文字,编造新字的一些资料,请殿下过目。”
而就在赢野沉吟之际,李斯忽然拿出了厚厚一‘箱’纸,抬到了赢野面前。
赢野这才回过神来,才现今日李斯见自己时,却是带了个半米长宽的箱子,没曾想竟然其近期造字的进度资料。
随即。
赢野也不说话,径直拿起纸张,细细看了起来。
这一看之下,赢野倒是颇为惊讶,因为李斯率人造字时,其严谨程度却是远远乎自己的想象。
比如简单的一个‘的’字,李斯为了造此字整理的资料,就足足有数斤重的纸张那么多。
为什么这么多呢?
因为要造出‘的’字,不仅需要详细的整理出‘的’字的起源历史,这个字在历史展时的演化,还需要精准的阐述‘的’字的意思。
关键是还需要将各国文字里的‘的’字,也依次整理出来,最后汇总成册,如此方才算是‘造’出了‘的’字。
而之所以要如此繁琐工序,原因也很简单。
毕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,七国间文字异形的现象非常严重!
这种现象至战国时尤为严重,同一个文字往往齐楚有异,秦赵迥然,彼此间的文字都互不同识。
尤其在竹帛、货币、玺印、陶器、漆木……等带有浓厚列国文化的器物上。
出现了各种字形纷繁、异国人难以辨认的字体!
就连近代学者王国维都曾经说过:秦用籀文,六国用古文。
而这还不算是最要命的。
最要命的是,七国间不仅官方文字不互同,在民间也缓慢演变出了一种种更加简化,诡变,甚至算得上草率的‘新字体。’
所以后来东汉学者许慎都忍不住在《说文解字叙》里感慨道:‘天下分七国,言语异声,文字异形。’
什么意思呢?
就是说七国间不但彼此文字迥乎不同,就连说话也完全不同。
其实这也能理解为何后世将秦始皇的地位抬得那般高的原因了。
毕竟七国间彼此文字不同,语言不同,要是就这么继续展下去的话,不消几代人,只怕就真成了一个个完全文化独立的国家,又何来后世的五千年华夏文化?
而此时赢野看着李斯为造字整理出的资料,心里也是泛起了诸多感慨念想。
不看不知道呐……
他的确没想到!
七国间彼此的文字语言差异,竟然已经达到了这般地步!
若不是大父雄才大略,励精图治一统六国的话,只怕……
qu9。。qu9。